陶都宜興與供春壺的傳說
2014-01-09 20:32:43


陶都宜興與供春壺的傳說

如果說江西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的話,那麼江蘇宜興則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陶都。中國紫砂陶器精品大多出產於宜興。

    宜興,戰國時代稱“荊溪”,秦漢時置為“陽羨”。晉惠帝又改為“義興”,將此地封給功臣周記,以表彰他三興義兵救國。隋唐一直沿革“義興”這個名稱。宋太平興國年間,為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始改名為“宜興”,因“宜”“義”二音相近的緣故。對宜興地名的沿革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因為古人有時也將宜興壺稱為“荊溪壺”或“陽羨壺”。

    宜興紫砂壺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戰國時代吳越爭霸的重要人物範蠡在功成名就之後帶著西施來宜興隱居,在那裡,他率領當地人制做陶器,現在宜興人還拜他為陶朱公。紫砂器是用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製成的一種無釉細陶器,宜興就富產這種陶土。考古學家對宜興張諸和蜀、鼎二山的古窯址進行發掘研究,推斷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這裡就開始制陶,到了漢代更大量生產日用陶器。看來范蠡這位“陶朱公”也並非是宜興制陶業的真正祖師。但中國人的飲茶風氣是唐朝以後才盛行的,所以遠古時代的宜興陶器並非是用來飲茶,而是做其他用途,後代珍之若寶的紫砂器,那時可能並未受到重視。宜興的蜀山和鼎山均出產陶器,但鼎山所產的不是紫砂器,而是一種掛釉的宜均陶器,以青藍為主,釉色稍似宋代鈞窯的乳濁釉。故有人認為宜興紫砂壺更確切的應叫“蜀山紫砂壺”。

    說到宜興陶土的發現,清人吳騫《陽羨名陶錄》中的一段記載很耐人尋味:話說某年,宜興忽然來了一位雲遊四方的僧人,每天到鄉下大聲叫賣:“賣富貴土啦!誰買富貴土,買到就會大富大貴!”好奇的村民同他富貴土在哪裡,僧人便帶村民朝黃龍山、青龍山和白碭山一帶去,說:“這些山中都有富穴,出產富貴土,你們只要挖一挖就可以發財了”,說完便不知去向。果然,山中有各色陶土,“若備五色爛若披錦”,民間遂稱為“五色泥”或“富貴上”。這段記載頗有神奇色彩。我們前面講過,宜興的制陶業經考古發現有50eo年以上的歷史,何以這“富貴土”沉埋山中,非要待一個憎人來指點迷津呢?答案只有一個:使宜興獲得中國陶都地位的是它的紫砂器,而紫砂器的生產與飲茶風氣是分不開的。在飲茶尚不普遍或還未趨向藝術化的時代,紫砂器的價值也就不會被認識,“富貴土”當然也埋沒無聞了。
 
   宜興紫砂壺之所以飲譽中外,主要是因為所用的優質原料,即只有蜀山所獨有的“富貴土”,俗稱“五色泥”。

    紫砂泥料深藏於岩石層下,緊緊夾纏在一種叫做甲泥的泥層之間。開採以後再精選,煉泥成形,以高溫燒造成器。

    紫砂器並非只是紫色。本色泥色已分朱赤、藍綠、淡黃、紫褐、白泥等色,此外一種叫“梨皮泥”,就是加砂和燒造的瓦片在泥內,燒後形成一粒粒的。像沙梨皮的模樣。這各色泥土經高溫燒後呈各種色彩,如朱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藍等色。一般燒作茶壺的,多數是紫赤色或紫啡色,也有葵黃和礁砂色。

    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紫砂原料和古代紫砂器殘片的化學組成和礦物組成進行分析研究,其測試紫砂器標本所得化學組成資料列如表(見下圖):

   

 “紫砂原料的岩相分析的結果表明:所用粘土都屬於高蛉一石英雲母類型,其特點是含鐵量此較高。紫砂器的燒成溫度一般介於1100一1200℃之間,採用氧化氣氛。燒成後的成品的吸水率<2%,說明它的氣孔率介於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間。紫砂器的顯微結構中存在著大量的團聚體,大部分團聚體是由石英、赤鐵礦和雲母等多種礦物所構成。少量的團聚體則僅由高嶺石等單一礦物所構成。紫砂器中的氣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都屬閉口氣孔,另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大部分屬於開口氣孔。紫砂器的良好的透氣性,可能跟這種特殊的顯微結構有關。而這種團聚體的存在則可能是由於泥料在製備過程中泥料中原來存在的團聚體結構沒有被破壞之故。在燒成時,這種團聚體產生較大收縮,從而在其四周生成一層斷斷續續的氣孔群。”(詳見:《中國陶瓷史》:中兩矽酸鹽學會編)。

    在中國紫砂壺的發展史上,“供春壺”的製作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壺走向成熟並發展到高峰的開端。明周高起《陽羨茗壺錄》等有關文獻記載,明正德、嘉靖年問的龔春,是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境界的最早的民間紫砂藝人。龔春本名“供春”.以其姓龔,故又作龔春。在正德或弘治末為宜興人吳仕的家僮,隨吳仕讀書于金沙寺中,寺內一和尚好制陶器,供春從和尚學藝t其作品“栗色淘閏,如古金鐵,敦龐周正”,極造形之美。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的說法稍有不同,謂“余從祖拳石公(按即吳仕)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士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

    供春壺的造型有樹癭型、六瓣圓囊型、龍帶壺等,極古拙,傳世有幾個這種形狀的茶壺,但多數是後世仿造的。供春壺在明代即已名聲大噪.與嘉定濮仲謙的刻竹,蘇州陸子岡的治玉,薑千里的螺甸器同為明代士人所推崇。供春壺另一特點是。指螺紋穩現可見,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媵,傳世的有粟色六瓣圓囊壺(西元1513年)”。供春壺的仿製者很多,萬曆年間就有其弟子時大彬的仿製品,且極難分辨。明人仿製的供春壺今日已價值連城,何況龔春親制的呢。故供春壺已經成為中國紫砂壺的·個象徵,也是中國工藝史上一個不可缺少的代表。

資訊來源:出處www.taohu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