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龍喜與龍喜砂寶情緣
2014-01-11 00:13:27


崔龍喜與龍喜砂寶情緣

   天下紫砂出宜興。”紫砂藝術是宜興人引以為榮的一張城市名片,也是芸芸眾生千百年來欲罷不能的追求。宜興的紫砂之所以能獨步天下並風靡至今,跟一批批工藝大師前仆後繼的奉獻是分不開的。古有陳鳴遠勇於開拓創新,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情雅致融為一體,讓紫砂步入藝術品殿堂;今有崔龍喜標新立異執著創新,讓紫砂藝術海納百川汲取各種文化精髓,他雖沒有前輩的卓越功勳和顯赫成就,但他具備了一個當代紫砂人的責任和精神。他不僅在做紫砂,也是在書寫歷史;他不僅是一名紫砂藝術家,也是一名文化傳播者,更是一名時代追隨者。他的作品,不僅看得到現在,也能品得到未來,而這一切,又都深深紮根于泥土芬芳的生活中。他的作品,把玩的是紫砂,品味的是生活,觀賞的是文化,觸摸的是歷史。 

   崔龍喜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江蘇省博物館民間收藏研究會會員。1957年3月出生於紫砂發源地——宜興蜀山北廠,從小在紫砂氛圍中埏埴陶藝,並受裴石民老師的啟蒙教育,長於淘煉紫砂原泥、精于古陶古雕收藏、執著於創作以民俗文化為內涵的砂壺陶藝。作品全部使用原礦紫砂泥,不添加任何化工色素。現在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紫砂博物館)從事紫砂藝術創作,自創“龍喜砂寶”紫砂品牌,為華東地區著名品牌,以“壺文化,文化壺”歡迎八方來客。

   十多年來,作品入編多種大型書刊,並在全國展評中屢屢獲獎。各大電視媒體和報刊也分別報導其個人成就。2004年4月,應江南大學的邀請前往講學。2006年12月有10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閣國禮中心收藏。2007年7月接受中央電視臺《鄉土》欄目大師系列人物專訪。2008年6月擔任《中國文化遺產年鑒·紫砂陶藝卷》編輯委員會委員,同年11月應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邀請舉辦崔龍喜紫砂藝術作品展,作品受到國內外藏家的喜愛。

   崔龍喜是土生土長的宜興人,在他的身上,有著典型的紫砂人特徵,開朗中不失含蓄,奔放中充滿溫潤,熱情、樂觀、率真、健談的著名紫砂工藝大家崔龍喜,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像一團火一樣,用激情感染著周圍的人,一點都不像步入半百之人。他具有鄉間的那份質樸和純真,又帶著濃郁的鄉情和鄉音,像一股暖風拂過,讓人清新而暢怡。這就像他製作的紫砂壺,雖經過了火的洗禮,但鄉土的品質和來自生活的創意沁人心脾。

   “這段時間可忙壞我了,我還有幾個好的主意,來年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新作品。”遠隔千山萬水,崔龍喜在電話那頭興奮地對記者說。12月上旬,結束了為期半個月的於清華大學舉行的“崔龍喜紫砂藝術作品展”,他奔赴山東進行了與央視鑒寶欄目走進青島同期舉行的展覽後,又風塵僕僕地趕回家鄉宜興。一路走來,崔龍喜感慨頗多:“這幾個地方,這些天來,給了我很多創作的靈感。以後要經常走出去,吸納各地的文化藝術精髓,我們祖國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

紫砂泥土養育紫砂人

   1957年,崔龍喜出生於江蘇宜興蜀山北廠的小山村,從他一落地,就進入一個充滿了紫砂夢的世界。在離他家幾百米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丁蜀鎮黃龍山,出產得天獨厚的紫砂泥,也就是人們說的“富貴土”。 不遠處還有著名的古龍窯,建于明朝,一直燒制至今。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崔龍喜玩耍的好去處,他在山上捕鳥捉螞蚱,在古窯口的草叢裡逮蛐蛐兒,看大人們在山上揮汗如雨地采原料,在窯口焦急萬分地等待奇跡的發生,然後跟著他們享受窯變後的狂歡……這一切,就像是充足的陽光雨露,滋潤著他幼小的心靈。

   在蜀山腳下,有間小屋,有個白髮老爺爺常年在這裡做紫砂活兒,他養了許多小動物,有貓、鳥、狗、金魚、松鼠等,還有蜻蜓、蟋蟀、蚱蜢。老爺爺能用紫砂做出各式各樣的小動物,就像真的一樣。小孩兒們趁他不注意,就上去摸一把,但老爺爺並不生氣,有時候看他們太淘氣了,就吹起鬍子嚇唬嚇唬。崔龍喜跟老爺爺是好朋友,他經常逮了蛐蛐兒拿去跟老爺爺換月餅吃。那個年代,能吃到地瓜就不錯了,吃月餅是不得了的享受。老爺爺看他喜歡那些小玩意兒,也給他講講。就是從老爺爺那裡,他知道了黃龍山的泥土是多麼好,不遠處的古龍窯是多麼神奇。紫砂這顆種子,就這樣播在他幼小的心間。

   而當時,他並不知道,跟他拿月餅換蛐蛐兒的老爺爺,就是中國紫砂史上的著名藝人裴石民。“很幸運,我在幼年的時候目睹了裴石民老師的藝術創作。”崔龍喜說,儘管當時少不更事,但是長大後自己在創作時,眼前經常浮現出老人製作紫砂的情景,而且老人那種對紫砂的癡迷和執著也刻在他的心裡。至今回憶起來,崔龍喜都覺得自己很慶倖遇見了那位紫砂高人,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之萌,為自己以後從事紫砂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裴石民1892年出生於宜興蜀山一個普通的豆腐作坊業主家庭,祖父至父親一代,均以開豆腐店為業,家境頗為殷實。在他15歲的時候,拜自己的姐夫即被譽為“獅球王”的江祖臣為師,學制紫砂壺藝。江祖臣是清末民初制壺高手,善仿古器,特別有一手浮雕裝飾技藝,所制《獅球》、《獅燈》、《獅座》系列壺,為傳世經典之作。

   裴石民深得師傅嚴格傳訓,終成一代大師,既能做典雅脫俗的光素茗壺,又能做千姿百態之花樣茶具,造型典雅別致,具有青銅器敦厚穩重之特點,風格清秀脫俗,技藝精湛嚴謹,在紫砂藝苑中獨樹一幟。

百轉千回紫砂夢

   隨著年齡的增長,崔龍喜對紫砂的感情越來越深,並自己開始動手做一些東西。正當他躊躇滿志地要為紫砂付出全部精力的時候,不幸來臨了。父親因醫療事故突然離去,留下兩個年幼的弟弟和一個妹妹。作為家中的老大,他義無反顧地和母親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當時,他只有19歲。

   為了生活,崔龍喜暫時把自己的紫砂夢埋在了心底。1977年,他進了宜興青瓷廠,在原料車間當了一名配料工人。儘管這活兒跟紫砂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在跟原料打交道的過程中,他掌握了泥土的屬性,並做到了爛熟於心,正是他的這段經歷,為以後做“紫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9年後,他有了些時間可以在家裡做紫砂壺了。他的作品一問世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他講究誠信,真材實料,所有作品都使用黃龍山地區出產的紫砂泥,不摻任何化學原料。客商買紫砂藝術品,就講究原礦原料,崔龍喜的做法很讓他們滿意,於是一些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的客商經常向崔龍喜訂貨。2003年,崔龍喜成立了自己的紫砂研究所。

   在崔龍喜的紫砂藝術追求中,還有一位大師對他影響頗深,那就是著名的紫砂工藝大師蔣蓉。蔣蓉是宜興川埠洛林人,早在1995年就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她11歲就隨父親蔣鴻泉學藝,後至上海製作仿古紫砂器。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她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這在當年是工藝界的最高榮譽和待遇。她從事紫砂藝術70餘年,創作了很多經典之作。崔龍喜早在1975年就與蔣蓉相識。1996年夏,崔龍喜受馬來西亞緣緣企業的邀請與委託,負責拍攝蔣蓉製作《聖桃壺》藝術片。這也是惟一一部反映紫砂藝術大師用一整月純手工製作壺藝全過程的紀錄片。在這一個月裡,崔龍喜陪伴著蔣蓉,耳濡目染,蔣蓉的精湛技藝和為人,讓崔龍喜受益匪淺。《聖桃壺》完成後,壺底“欽印”出自崔龍喜之手。“那一刻,我無比激動和幸福!”崔龍喜至今難忘。蔣蓉今年離世,這讓崔龍喜悲傷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與蔣蓉的女兒一家交往甚密。因為,他們都是有思想和責任感的紫砂人。

走出“曼生十八式”自創“武功”

   在紫砂藝術創作中,有一名設計高手不能不提,他就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金石家、紫砂壺藝設計家陳曼生。

   陳曼生(1768 -1822年),名鴻壽,字子恭,號曼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原本就是才華橫溢的雅士,在結識了宜興制壺藝人楊彭年後,為其居室題字“阿曼陀室”,並畫“十八壺式”與之,而楊氏用於壺底的印章也出自曼生之手。從此,他們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為後人留下大量傳世之作——“曼生壺”。

   陳曼生以自身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和獨到的審美情趣,師法自然,取諸古器文玩的精華,精心設計了十八種壺式,造型有石桃、汲直、卻月、橫雲、百衲、合歡、春勝、占春、飲虹、瓜形、葫蘆、天雞、合鬥、圓珠、乳鼎、鏡瓦、 棋奩、方壺,稱之為“曼生十八式”。今日所見到的曼生壺款式甚多,所謂“十八式”, 如武林中“十八般武藝”,意味著技藝的成熟和盡善盡美。

   剛開始,崔龍喜也是仿製先輩們製作的壺,並把仿製得惟妙惟肖當做一個目標而努力。記得裴石民當年也是因為在上海成功仿製了陳鳴遠的《天雞壺》,因神形酷似,真假難辨,而一炮走紅上海灘的。出生于紫砂世家的陳鳴遠(1622-1735),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的紫砂高手。他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為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勳。

   人們經常做這樣的設想,中國紫砂業如果沒有陳鳴遠、陳曼生,會是什麼樣子呢?但是崔龍喜卻想,中國應該出現更多的陳鳴遠和陳曼生,紫砂藝術才能傳承和發揚。他就開始嘗試著創新,在壺型上、在工藝上、在材料的運用上,做了大膽改進,借鑒了青銅器、瓷器、木雕、石雕、明代傢俱等精美工藝和造型,從深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精髓,運用到了紫砂工藝當中。獨創“龍喜砂寶”紫砂,成為華東地區的一個著名品牌。其特點就是以民俗文化為內涵,意境高遠,技藝純熟,而且作品全部使用原礦紫砂泥,不添加任何化工色素。 

用紫砂的語言闡述歷史文化

  在崔龍喜的作品中,有著濃濃的鄉音和生活氣息。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冊書,或在講述、或在呼喚、或在追憶、或在憧憬、或在警示,都體現了一個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紫砂人的心聲。而在這些作品中,又不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講起每一件作品的創作,崔龍喜都很激動。如他的《牛壺》,創作的靈感就是源自唐代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整個壺身是一個牛身的形狀,壺嘴是個前伸的牛頭,牛的尾巴是壺把,最為別致的是壺蓋,一個半身的牧童,倒騎在牛背,戴著斗笠,悠然自得。牛的神態動感十足,仿佛正在前行並引頸長歌,夕陽西下,走在鄉間的小路,呼朋引伴,心思早已飛向了炊煙嫋嫋的山村……整個作品清新雅致,鄉趣撲面。看著這幅作品,不僅讓人想起了那杏花村的牧童,也想起了張明敏的那首《鄉間小路》。此壺於2006年 12月被中南海紫光閣國禮中心收藏。

  同樣,《玉門駝鈴壺》也是崔龍喜來自詩詞的靈感。高高的壺把,就像空曠悠遠的玉門,壺身是遙遠的沙漠地區,漫漫的黃沙中,駝隊在緩緩前行,堅韌而執著,那悠遠的駝鈴,仿佛在耳邊響起……看著這件作品,就使人想到了唐代王之渙的那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抒發戍邊士兵懷鄉情的詩詞,寫得蒼涼悲壯,但不失慷慨雄壯,沒有絲毫的頹廢消沉和幽怨,表現了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崔龍喜的作品,也體現出了這種意境,蒼茫厚重,雄渾古拙,就像是翻開了一頁史書,曠古而悠遠。此壺特意選擇了原礦段泥製作,高25.5cm,2006年12月被中南海紫光閣國禮中心收藏。

  《龍喜石瓢壺》是崔龍喜全部用手工製成的,也是他的得意之作。“石瓢壺”是紫砂傳統經典造型,歷代名家製作很多,講究線條流暢美,壺嘴稱為直筒暗嘴。在“曼生十八式”中稱“石瓢,不肥而堅,是以永年。”而崔龍喜在傳統的造型上做了改進,壺身更像個葫蘆,壺嘴更直,崔龍喜說,這就是他自己的寫照,大肚能裝,心直口快。整個器型結構流暢平衡,立足於大地顯得更為沉穩扎實。

  還有取自傳統又別于傳統的《三羊開泰壺》,壺身是3只憨態可掬的羊首,壺蓋是一隻時尚的卷毛羊首,俯臥在壺蓋上像在企盼什麼。杯子上也是各有3只羊首的造型。崔龍喜說,3×3=9;9×9=81。81天后,正是春天,春天是期待和希望的象徵,我們就是因為有希望和期待而在不斷努力的。

  此外,他的《井欄壺》就像舊時的井欄一樣厚重敦實,樸實無華;《無言壺》緊握在一起的雙手,默默交會中,勝過千言萬語;《月映太湖壺》昂著的壺嘴龍頭,彎彎月牙壺蓋,清冽的壺身太湖水,無不表達了作者對太湖美的追憶和企盼;《陶魂壺》的古樸流暢,碩大的壺身酷似一樽滾圓的先秦陶罐,三足相抵,使體積凝重而不失靈動,壺身“纏繞”一條青銅時代人形紋繪腰帶,壺把一個弓著背的人,似在努力推動著歷史的車輪前行;《紫禁城壺》,天壇做蓋紐,龍首當壺把,箭樓做壺身,上面還有故宮大門的銅釘扣,無不顯示著千年古都的雄壯華貴,莊重威嚴……

  

海納百川 以藏怡情

  “我爸如果不搞收藏,他就不會有那麼好的創意!”女兒肯定地說。在她的記憶中,家裡就沒有空曠過,永遠是堆不完的東西。如今,樓上樓下,全是崔龍喜收藏的東西。

  自從19歲那年把一截石雕搬回家,崔龍喜就和收藏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錢的時候收,沒錢的時候也不賣。崔龍喜搞收藏是出了名的,而且大家知道,只要是入了他手裡的東西,就別想聽到“轉讓”這個詞。

  幾十年下來,他收藏了上萬件東西,青銅器、瓷器、明式傢俱、書畫、木雕、石刻……應有盡有。這些東西給了他很多創作靈感。如在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收藏了一隻“三腳青銅龍鼎”,那是戰國時期飲酒的器具,他覺得很美,就創制了一把《龍洗壺》。隨後此壺在第四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傳統藝術金獎。

  “紫砂的包容性很強,可以吸收所有歷史文化的精髓,關鍵是如何體現出來。”在崔龍喜看來,紫砂文化就像浩瀚的大海,可以容納百川,煙波浩渺,奔騰不息。他在後期的製作中,充分吸收了青銅器、瓷器、字畫、雕刻等文化精髓,創作出一批精美的作品。在2006年12月,有10件被中南海紫光閣國禮中心收藏為國禮的作品,就是他的經典之作。

  最讓他興奮的是去安徽收集古建築木料。徽商曾經顯赫一時,在腰纏萬貫的時候買房置地,推動了徽派建築的發展,其雕樑畫棟的工藝,堪稱世界一流。在拆遷古建築時,大量的門窗、隔扇、屏風被廢棄,崔龍喜就買回來,一車一車拉回家,並在院子裡搭建了一個50多平方米的棚子,安置這些木雕。他為此有個想法,就是建一座博物館,存放和展示這些藏品,讓大家一起來分享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商報記者 熊瀟雨/文

崔龍喜藝術大事記

1989年-2000年 紫砂作品刊登於中國臺灣《茶與壺》、《紫玉金砂》、《天地方圓》書刊中

2001年11月 第三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良渚玉琮壺》獲銀獎

2002年6月 首屆茶博會上《得喜壺》榮獲碧蘿春杯金獎

2002年10月 浙江龍泉全國陶瓷展中《陶魂壺》獲優秀獎

2002年11月 第四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龍洗壺》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傳統藝術金獎

2003年5月 個人作品入編《當代中國紫砂圖典》

2004年4月 《紫禁城壺》獲中國十大茗壺銀獎

2004年9月 無錫第二屆太湖博覽會中,《聖泉壺》榮獲金獎

2004年10月 入編中國作家出版社《紫砂大師》叢書

2004年11月 入編《中國優秀高新技術產業及科研成果要覽》叢書

2005年5月 《風度壺》榮獲全國大名壺金獎

2005年12月 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崔龍喜紫砂作品集》

2006年6月 《生命之源壺》獲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2006年12月 十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閣國禮中心收藏為國禮

2007年3月 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職業資格認證中心評審委員會評定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 ”

2007年7月 接受中央電視臺《鄉土》欄目大師系列人物專訪

2007年11月 《石瓢壺》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 

資訊來源:出處www.taohu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