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新紫砂壺藝術人生
2014-01-09 20:49:14


何建新紫砂壺藝術人生

建新紫砂壺藝術
序言

龍山砂,陽羨壺,砂壺宜茶,茶道譽中外;
荊溪水,富貴土,水土利陶,陶藝冠古今。
   紫砂壺的故鄉--陶都宜興,古稱荊溪、陽羨,境內水土利陶,砂壺宜茶。明清的詞人墨客寫下了《陽羨茗壺賦》、《陽羨名陶錄》等詩文讚美宜興。宜興本是長江三角洲的西陲的物華天寶之地,人傑地靈之哉。這是歷史悠久,氣候宜人,風光旖旎,人文薈萃,特產豐富,尤以紫砂壺馳名天下。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據陸羽《茶經》評述,古代飲茶的茶具分八類二十八種,品類之多,世界第一。陸羽的時候推崇“越窯”,即浙江的青瓷茶具。之後,江蘇宜興的紫砂壺異軍崛起,成為各種名瓷之外別樹一幟的茶具。
   宜興紫砂始自北宋,盛於明清,名家輩出,代有精品。紫砂壺以簡練大方之形、淳樸典雅之色、深得海內外多方人士的鍾愛。明清之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參與,紫砂壺的技術和藝術不斷提高,名家名壺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藝術珍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華大地括起了“紫砂熱”,紫砂壺因其獨特的風姿,在眾多的中國文物藝術品中一權獨秀,風靡港臺並波及大陸和世界各地。


   紫砂壺為什麼這樣名貴:一是材質特殊,五色土紫砂泥宜興獨有;二是工藝特殊,手工操作,全手工成型;三是裝飾特殊,紫砂壺上的詩書畫印陶刻,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四是功能特殊,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包羅餿。所以紫砂壺有“壺中之冠,陶中之王,賞者傾心,藏家至寶”的評價。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清初學者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有“方非一名,圓不一相,文豈傳形,賦難為狀”的讚語。紫砂壺的美,還在於壺砂、壺色、壺形、壺款、壺章、壺銘、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多藝術融於一體,而紫砂壺上乘之作的銘刻又達到“切茶、切水、切壺、切情”一把上乘的壺,可謂是美妙絕倫。


紫砂工藝歷經數度興廢衰榮,紫砂世人更是名師輩出,以明代的供春、時大彬、惠孟臣,清代陳鳴遠、楊彭年、陳曼生、邵大亨、黃玉麟,到現代的任庭、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他們將紫砂工藝推向了頂峰,紫砂壺“不脛而走遍天下”,其價值也達到了黃金所不能衡量的程度。


   當今,隨著現代陶藝的興起,紫砂百品競妍,流派紛呈。尤其是紫砂壺藝創作,了更多的修改色彩和文化意蘊。自壺藝大量顧景舟後,陶都又湧現了許多壺藝名家,紫砂作坊星羅棋佈,各自在個性天地裡耕耘。他們文化素養豐富,全面掌握了制壺藝術手段,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何建新就是新的歷史時期造就的紫砂新秀。作品立意新穎,追求多變,制式廣博,內涵豐富。何建新,1983年始從事紫砂陶藝製作,紫砂壺藝清秀淡雅,傳統中寓創新,尤其擅長陶刻藝術,他憑著扎實的書畫功底,能直接用刀在紫砂壺坯體上刻出各種書體,刀在壺面游走,如同筆在宣紙上揮灑,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皆能得心應手。


   緣結翰墨推陳出新,情系金石不拘一格。靜觀何建新的陶刻作品,多運用中國畫的寫意手法,近似元曲況味,朱耷筆意,形成淡雅、恬靜、孤絕、清疏的風格。這種陶刻作品,用刀豪爽厚重,線條含蘊古樸,達到了平淡中見新奇,淡泊中含洗練的藝術境界。壺面的刻畫裝飾,是以中國傳統的金石書畫為題材,巧妙地與造型結合,詩情般的畫意,雋永的茗茶詞句,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別具一格,別開生面,深深地吸引諸多收藏家及文人書畫家喜愛。


   何建新陶刻手法的特點是力求多變,他運用傳統的清刻、陰刻、陽刻、琢砂地刻、著色刻等多種手法,達到作品的意趣,集詩書畫印為一體,因“材”施藝,巧於用刀見長,刀刀見功底。其陶刻裝飾與紫砂壺造型藝術和諧而又協調,或仰揚頓挫,或逆鋒疾*,或深刮淺刻,或提刀雕琢,或陰刻陽刻,還能巧妙地將雙刀正入法,單刀側入法以及澀刀、遲刀、輕刀和舞刀等各種技法融會貫通,創作出獨特風貌的藝術精品。


   當代紫砂壺的特徵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強的優勢,把壺藝師們豐富的藝術想像立體化作為茶具紫砂壺,它厚薄有度,端拿順手,注茗流暢,用來得心應手。作為壺藝,它集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於一身。圓器骨肉亭勻,珠圓玉潤;方器線條挺括,輪廓分明;盤紋器節奏自然有序,紋理清巧;塑器肖形狀物,理趣兼備,體現了高度的美學法則。特別是在陶刻裝飾上,展現出多體書法的詩詞歌賦,花鳥山水及圖案人物等等,使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與壺藝融為一體,更增添了跡外傳神的韻味,使人飲茶之餘,油然產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我崇尚紫砂壺藝,希望通過概念性的演繹,能得到廣大壺藝收藏家及愛好者的喜歡,如此則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因愛壺藝,是為序言,以聊表芹意。

資訊來源:出處www.taohuren.com